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淩廷堪

淩廷堪,字次仲,原為安徽(舊制為徽州)歙縣人,生於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卒於嘉慶十四年(1809年),是清代有名的禮學家。
  廷堪的家鄉——安徽,由於多處貧瘠山區,難以靠耕農維生,依照《徽州府志》記載,這裡的人民多為技藝之工,或是到外地販售買賣為商。顧炎武亦曾說過,在這裡,「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,徽人多商賈,蓋勢其然也。」因此在古代,「徽商」一直是個著名的商幫。廷堪的家中亦是如此情形,他的父親原為一名商賈,遠赴江蘇海州做生意,卻不幸於廷堪六歲時去世,也由於父親早逝,祖業亦空,只有靠母親含辛茹苦的拉拔長大,十三歲時,終因家貧無法繼續供給他讀書的資費,只好棄學就商。然而,廷堪並不是個擅長商賈的人才,他曾經在自己寫的〈辨志賦‧序〉說過:「某春秋二十有三,托跡濱海,抱影窮巷,為賈則苦貧,為工則乏巧心,心煩意亂,靡所適從,用是,慨然有向學之志焉。」也就是說,在廷堪年少時期,嘗試經營買賣、或作為技藝之工,皆無法找到適合從事的行業,因而感到迷惘、不知所措,直到他二十三歲,方才大徹大悟,重新立志於學術之路。
  在廷堪二十六歲時,受到翁方綱的賞識,跟著翁氏學習科舉的學問,始為四書之學,考了三次的順天府鄉試,才考上副榜,隨後,又於三十四歲時應江南鄉試中式,並於次年擢為進士,在殿試時被授與知縣之職。然而,廷堪選擇了「遠利就冷官」,捨棄了錦繡前程,情願當個安徽寧國府學教授,以求能有時間奉養母親、畢力於著述經典,由此可見廷堪澹泊名利、事母至孝的人格特質。到了嘉慶十年,廷堪丁母憂,因而辭去寧國府學教授一職。隔年,陸續主講於敬亭書院、紫陽書院,培育英才無數。嘉慶十四年,於家鄉歙縣嚥下了最後一口氣,享年五十三歲。
  廷堪為學涉獵頗廣,舉凡經史制度、詩詞ㄆㄧㄢˊㄨㄣˊ﹔pian wen。 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。兩馬並駕為「駢」,文章中兩句平行互為對偶,故名「駢文」,對偶句多由四字句或六字句組成,亦名「四六」。駢文等,無所不通,這些學問之中他最擅長的,則是禮學,他主張「以禮代理」,就是要用禮學,取代自宋明以來的性理之學。在他受業於翁方綱門下時,受到翁方綱的影響,接觸了戴震的學問,對於戴震「實學」的主張甚為推崇,以為戴震的學問能「標舉古義,以刊正宋儒」。對於宋儒空言義理的學問,他則極為排斥,「理」字、「體用」之說,皆是宋儒取自於佛家思想,在儒家經典裡並不存在。甚至到了後來,他對於戴震的理義之學也有微言,認為戴震寫書還是在辨理、用「體用」來論小學。在他的著作《復禮》裡曾直言:「《論語》記孔子之言備矣,但恆言禮,未嘗一言及理也」、「若舍禮而別求所謂道者,則杳渺而不可憑也」,他認為,聖人之道,就是一個「禮」字,虛渺的「理」是不可憑據的,甚至說「聖人之所謂『學』,即指『禮』而言也」,只有藉由禮的外在制約力量,才能克制人性,進而達到對人心的約束、對社會的規範,推崇「禮學」如此之至。
  他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,寫成了《禮經釋例》一書,禮經,指的就是《儀禮》一書,《儀禮》多言名物度數,自漢以來群儒注解此經,內容亦極瑣碎繁複,就連韓愈亦苦於《儀禮》難讀,若不得治經途徑,就連最聰明的學者也難以理解其中內容。然而,這治經的途徑是什麼呢?廷堪認為,就是從經文中歸納禮節之例:《禮經釋例》全書內容分為通例、飲食之例、賓客之例、射例、變例、祭例、器服之例、雜例共八類,化繁為簡,從這些典章制度中,獲得聖人體乎天命民ㄧˊ﹔yi之旨,以作為我們節性修身之本。由於他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研究體系,以考據學作為研究方法,具體歸納禮學條例,以致於《禮經釋例》刊行之後,在當時的學術界造成了極大的迴響,錢大昕稱此書一出,「學者得指南車矣」;盧文弨也說「天下始無有畏其(按:指《儀禮》)難讀者矣」,可見此書,實為廷堪畢生精力之作。
  廷堪與當時名世的學者阮元、焦循、江藩等人皆有所交遊,他們之間往復論學,彼此之間的學問交互影響,阮元、焦循皆承續「以禮代理」的思維脈絡而加以宣揚,江藩甚至推重他為「一代之禮宗」。
  近人張舜徽曾經分析徽學的特色,言道:「余嘗考論清代學術,以為吳學最專,徽學最精,揚州之學最通。……徽學實事求是,視夫固泥者有間矣,而但致詳於名物度數,不及稱舉大義,其失也褊。」這段話頗可以作為廷堪學問之佐證,身為徽州人的廷堪,也繼承了徽學的治學特色,廷堪實事求是的精神,落實在他對「禮學」的學術主張上,義理就在名物度數之中,「冠昏飲射,有事可循也;揖讓升降,有儀可按也;豆邊鼎俎,有物可稽也」,禮有規矩可以依循,可在日常生活提供規範,不是形而上的理氣之論可以比擬的,「五常實以禮為之綱紀」,藉由親身踐履先王的禮制,從而達到社會教化的功能。在他主講於書院時,更是致力於發揚實學,其禮學思想在徽州當地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,胡培翬、張其錦、阮常生等人,皆為廷堪門下有名之弟子,阮常生為阮元之子,而胡培翬的《儀禮正義》一書,受到廷堪的啟發甚多。
  廷堪的著作,除了《禮經釋例》十三卷之外,尚有《燕樂考原》六卷、《校禮堂文集》三十六卷、《元遺山》年譜二卷、《充渠新書》二卷、《梅邊吹笛譜》二卷等書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